內地官方表態新冠病毒致病力減弱後,多個城市防控措施鬆綁。繼北京、天津、廣州、深圳等多地宣布搭乘公共交通不再查核酸陰性證明,上海、武漢、昆明、鄭州以及山東全省昨天也正式公布,自今日(5日)起,乘坐公交等市內公共交通工具,進出全市公園、景區等室外公共場所,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。
而浙江包括杭州、寧波、溫州等六個城市,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,實行「願檢盡檢」,各地繼續提供便民檢測服務。除養老院、福利院、中小學、幼稚園等特殊場所外,乘坐地鐵、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,進入公共場所,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、不再掃「場所碼」。
事實上,疫情爆發近三年來,核酸檢測不但作為判斷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標準,亦是遏制疫情擴散的措施。不過內媒報道,近日核酸檢測造假、漏檢及不準確等問題頻頻被曝光,引起民眾對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的資格和質量控制產生質疑。
官媒《河南日報》旗下《頂端新聞》亦發表題為「核酸檢測亂象耗的是國庫,傷的是民心」社評,指中國核酸檢測機構已達1.24萬間,一些機構卻不顧人民和國家利益,以追求收益為唯一目標,甚至不擇手段,把核酸檢測當成搖錢樹。據估算,全國每天要為核酸檢測花去超2.15億元,單是今年6月至12月的核酸檢測總價將超460億元。該報又呼籲在核酸檢測領域建立「國家隊」,盡量避免「勞民傷財」的全民核酸,遏止亂象。
據《中華網》報道,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統計,2022年前三季度含「新冠檢測」概念109間上市企業共計營收約為3638.78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2.83%,淨利潤共約854.29億元,同比增加約33.69%。此外,近3年新成立的醫學檢驗公司近2萬間。
不少內地網民表示,支持調查及重罰造假的核酸檢測機構,「希望國家嚴把疫情防控,嚴懲發國難財的核酸檢測公司和相關人員」、「終於說出了實情!透支了政府信用,耗國庫,傷民心」。亦有網民表示,「各級防疫支出應該公開,讓民眾有知情權。」有網民則指,目前去銀行甚至小區都要24小時核酸檢測報告,「雖然是免費,但有這必要嗎?就算是國家拿錢,但歸根結底也是廣大人民的勞動成果啊!最後是富了甚麼人呢?」
